

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往往未能意识到应在合同中约定送达条款。而作为合同中各方当事人通知义务体现的一个方面,以及合同发生争议后涉诉程序送达处理的参照,约定送达条款在现代商事合同中已成为必要条款。
首先,法人注册地址、自然人户籍所在地并不当然能有效送达。
一般原告起诉时,能够通过公开途径查询到的被告地址,自然人是户籍所在地,法人是注册地,但上述地址并不一定能有效送达,法院专递可能会被退回/拒收。
其次,被告拒绝应诉、逃避送达的情况下,其送达地址不能在诉中有效确认。一般法院确认送达地址时会依照签署送达地址确认书来确定,但在被告为了逃避送达、拒绝应诉会拒绝提供有效地址或者恶意拒收。
再次,通过各种其他方式均无法送达时,公告送达拖延审理周期且须满足前置条件。民事诉讼中,当穷尽各种送达方式仍送达不到被告时,须进行公告送达,公告期间一般为六十日(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民事诉讼公告送达时间拟缩短为30天)。
这种送达方式,就时间上来说,拖延了法院审理案件的审限,造成了不效率;就实际效果来说,未必能真正通过公告送达的方式将涉诉信息有效传达给被告,也可能因为公告送达的前置条件未能满足形成程序问题,被二审发回/改判,造成裁判的不稳定性和司法资源的浪费。
送达条款应当包括债务人的户籍地址、现住址(或者经常居住地)、联系电话,如果同意电子送达的还应该特别提示并收集包括传真、电子邮箱、微信号、手机号等信息。
债权人按照上述送达信息向债务人履行送达后,应约定具体的送达期限。
在撰写送达条款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案件进入诉讼/仲裁程序后,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可以向合同约定的地址邮寄诉讼文书,无论邮寄或电子送达是否成功,均应视为送达成功。
为了避免合同风险,应该醒目标识并要求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阅读并了解,因此应该对该约定下划线并加粗标识。
合同中送达条款中确定的联系方式(主要是地址和电话)发生变更时,应该要求当事人及时书面告知,同时约定如不及时告知变更信息不影响对方当事人送达的效力,按照此前的信息送达依然有效。
(6)送达条款作为合同的必要条款,即便合同内容发生变更或者合同部分无效,送达条款不因此而无效。
细节决定成败。在起草合同过程中加上送达条款看似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就是这个小细节在关键时刻往往能改变案件的进程。

本文及其内容仅用作交流,不代表北京雷石律师事务所或本文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建议或决策。若您需要法律建议或专业问题咨询,请与本文作者或律师事务所联系。本文任何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公众号后台取得授权,并于转载时明确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素材网站,遵循CC0协议,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雷石律师事务所):雷石普法 | 合同中最易被忽视的条款:送达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