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工时制度以标准工时、综合工时和不定时工时为主,按照《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和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这是我们日常工作多采用的标准工时,但在诉讼中常常涉及与实际工作时间有出入、加班时间难以区分等情况。因此,在起诉过程中,该如何将这部分的诉求辨析清楚常常成为诉讼难点。
首先,值班和加班是常常被人们混淆的两个概念。值班不是一个法律上的定义,是基于用人单位安排,在正常工作之外负担的一定非生产、非经营性,非本职的临时安排。而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加班一般指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安排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工作。
其次,加班所获得报酬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此处应注意的是用人单位在安排劳动者加班后增加的调休仅限于休息日加班,而法定假日的加班仍需支付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20〕26号)第四十二条规定: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而不提供有关证据的,采取推定劳动者加班事实存在的原则。但是,超过两年的加班劳动者要承担完全的举证责任。《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规定用人单位只有两年的资料保存义务。
在计算这部分金额时,一般是以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基本工资作为计算加班工资的基数除以每月应工作天数,计算出日工资数额,再用日工资数额乘以加班天数得出。但也有部分地区以实际发放工资报酬作为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的工资,计算每小时工资额,以此计算加班费基数。

本文及其内容仅用作交流,不代表北京雷石律师事务所或本文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建议或决策。若您需要法律建议或专业问题咨询,请与本文作者或律师事务所联系。本文任何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公众号后台取得授权,并于转载时明确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雷石律师事务所):雷石普法 | 劳动争议纠纷中该如何认定加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