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石普法
LEISHILAW
一、当前各国与我国关于夫妻财产约定的模式
当前各国关于夫妻财产约定有以下两种模式:其一为选择式的约定财产制,其二为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二者的区别在于,根据选择式的约定财产制,双方只可以在法律所确认的几种财产制中选择其一作为配偶之间的财产制。而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中,双方有广泛的意思自由,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以及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均可对夫妻财产进行自由约定。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属于选择式的约定财产制,理由有以下四点。
第一,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虽然充分保护了夫妻个人的意思自由,但是夫妻财产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配偶之间的财产关系,还带有一定身份色彩,要发挥维护婚姻稳定的功能,因此选择式的约定财产制能够使人们于法律限定的种类内实现意思自治,同时发挥《婚姻法》【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价值。
第二,与其他各国法律不同,我国对于夫妻财产约定的规范并不详尽,配偶之间关于约定财产制的登记或者公示程序未有明文规定。在与他人的交易过程中,无限制的夫妻财产约定会对他人带来不便。
第三,由于我国的传统,民事立法中的合同自由以及意思自治本身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很难得到体现,人们对夫妻财产约定的重要性或者认识并没有那么深刻,因此选择式的约定财产制更加适合我国实际状况。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依《婚姻法》第19条【《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婚姻当事人进行夫妻财产约定仅限于三种情况。而实务中常常出现的把一方个人财产约定为另一方所有的情况,不应当属于《婚姻法》第19条【《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包括的三种之一。很多学者也同意《婚姻法》【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已经明确将“夫妻一方婚前财产约定归对方个人所有”排除在约定财产制协议之外。

北京雷石律师事务所:湛娜娜
二、夫妻婚内财产协议与婚内赠与的区别
从性质来看,夫妻婚内财产协议是以夫妻身份关系为前提的财产协议,没有婚姻关系就不存在夫妻财产约定的情形;夫妻赠与与夫妻身份关系的存续或解除没有直接关系,与一般赠与没有本质区别。
从概念来看,婚内财产协议必须经双方同意,签订协议时不得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导致合同无效或可撤销的法定情形,否则夫妻婚内财产的约定就是无效的,对双方不产生法律效力;婚内赠与与一般赠与相同,其本质必须是单务性、无偿性,婚内财产赠与无须征得双方同意,只要一方作出赠与的表示,而另一方表示接受即可,这是一种单方行为。同样如果双方对于婚内财产的的处分并非完全处于无偿的目的,附加某些另一方为或者不为的义务,就不符合无偿性的特点,应该归入婚内财产约定的范畴。
从法律效果上看,区分婚内赠与与夫妻婚内财产约定最大的意义系婚内赠与的赠与人可以行使撤销权给自己一个反悔的机会,即使是赠与的财产权利已经转移,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2条的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即可以行使撤销权。
三、案例研究
案例一:林某与蔡某2012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双方2015年10月11日签订《婚内财产协议》,约定:1、A房屋(林某婚前房产)过户给蔡某;2、B房屋(林某占50%份额、蔡某占50%份额)中林某的全部份额过户给蔡某所有。3、将登记在林某名下的汽车C过户给蔡某所有。林某向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起诉撤销该协议。
一审法院认为A房屋系林某的婚前个人财产,双方在协议中的约定将该房屋100%的产权归蔡某所有,不符合《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约定的情形,该约定的实质为婚内赠与,在房产变更登记前可以撤销。B房屋为双方婚后购买且登记在双方名下各50%的份额,双方约定将登记于林某名下的份额归蔡某所有,应视为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约定,该约定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合法有效。同理,汽车C的约定,亦合法有效。该案二审林某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林某不服向北京高院申请再审,再审裁定驳回林某的再审申请。[i]
案例二:张某与马某2005年登记结婚,育有一女。2011年,双方签订《协议》一份,载明:现丈夫马某名下房屋A,需在2011年10月15日之前将房产的所有权加上妻子张某,房屋属夫妻双方共同财产。2010年6月11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为马某颁发了房产证,但之后该房屋产权证上并未添加张某的姓名。2013年张某诉至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要求离婚,并确认房屋A为夫妻共同财产并判归其所有。一审法院认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对于A房屋,张某与马某签署《协议》约定该房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且马某未提供证据证明其签署该份《协议》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故应当按照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由于现A房屋由马某居住使用,故判决A房屋归马某所有,马某给付张某折价款为宜。马某不服上诉,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根据上述司法实践的判决可以发现,不同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有不同的见解,案例一中认定夫妻一方婚前财产约定100%产权归对方个人所有,排除在夫妻财产约定之外,视为赠与,可以行使撤销权;如某房屋系双方婚后共同购买即使已经登记在双方名下各占一定的份额,双方约定将登记于一方名下的份额归另一方所有,应视为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约定,不可以撤销。案例二中,某房屋系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也登记在一方名下,如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该房屋属于夫妻共同共有财产,该约定应系夫妻财产约定,不能行使撤销权。案例三中一审法院根据赠与方是否保有份额将两次行为区别定性,即赠与方保有份额时属于“夫妻财产约定”,第二次由于自己不再保有份额,则属于赠与行为。二审法院则认为两次行为均为赠与行为。案例三中个人理解还是有些困难,是否个案判决亦或者时我们可以将案例三中惠某的两次变更登记行为视为一个整体,这样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如果将案例三中两次变更视为一个整体,才能得出一个判定标准,一方婚前的财产(如:房产)约定100%归另一方所有,视为赠与,否则视为婚内财产约定。即使这样一个判定标准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是假定一方婚前的财产(如:房产)约定99.9%归另一方所有,根据所谓的判定标准即认定为夫妻财产约定?显然是不合理的,本人个人的观点,个案应具体分析,不能简单的以数字为标准,婚姻家事案件不能简单量化为数字,肯定有更多的伦理和感情色彩,判定一份协议究竟为夫妻财产约定还是赠与合同,需要结合约定的内容及订立背景。当然也希望会有更详细的法律出台或者相关指导案例发布,方便法律实务工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个人业务法律服务专线):雷石普法|夫妻财产约定与婚内赠与区别的研究和学习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